宋蕃血战踏白城
在积石山县癿藏镇旧城村,有一段残破的或断或连的古老城墙,这就是宋代吐蕃首领唃厮啰之孙木征所筑的踏白城遗址。遗址规模东西长270米,南北宽约150米,占地4.05万平方米。城墙高12米,厚10米,用土夯筑而成。东、南、北有城门。此城与河州约25公里,在东北面约20公里处是古银川驿。癿藏河从城东流过。北宋时,木征曾以此为基地与宋王朝抗衡,在这里进行了数次残烈的战斗。
北宋真宗时期,唃厮啰统一了河湟地区的吐蕃,建立起唃厮啰政权,“唃厮啰”既是人名,又是吐蕃政权名。其最盛时疆域东逾洮河,西至青海湖,南抵黄河河曲,北至大通河。唃厮啰政权,北连西夏,东接北宋,既是宋夏的攻击对象,又是宋夏拉拢的对象。这个政权基本上采取亲宋抗夏的策略,宋也利用唃厮啰牵制西夏,经常派使臣赏赐礼品,加官晋爵。后唃厮啰与长子瞎征(也称瞎毡、瞎戬)发生矛盾,唃厮啰内部发生分裂,瞎征遁居河州。北宋景佑二年(1035年),唃厮啰长子瞎征,拥数万帐驻踏白城一带,附宋以相安。至和元年(1054年)瞎征卒,宋廷授其长子木征为河州刺史。木征自洮州旧地还河州,以其母弟瞎五七拥万帐驻守银川、踏白城等大本营,控制了黄河以南大部分吐蕃部落。宋神宗熙宁元年(1068年),王韶上《平戎策》,提出“欲取西夏先复河湟”的战略方案:利用河湟吐蕃内部分裂、力量削弱之机,进取熙河,并以此为基地,夹击西夏。宋神宗采纳了这个建议,发动了史称“熙河之役”的对吐蕃的战争。熙宁五年(1072年),王韶率军攻占吐蕃武胜军城(今临洮县),改武胜军为镇洮军,旋又升为熙州。王韶在巩固熙州后以熙州为根据地,备战河州之役。
熙宁六年(1073年)二月,王韶发兵攻打河州,斩木征部众千余人,俘木征妻瞎天牟和儿子续木洛,木征带部众仓皇逃走。木征撤出河州后,其部属数千人围攻香子城(即宁河寨,在今和政),王韶派兵驰援,木征乘机又率军夺回河州,王韶害怕陷于重围,遂退回熙州。王韶任命熙河将景思立知河州,在宁河寨执行州事。八月,王韶命景思立、苗授屯兵宁河寨,自己领兵穿越露骨山陡石关口,过冶木河谷,南入洮州界,降服木征弟巴珍觉,断木征后援,然后回军与景思立等分道攻取河州,木征又撤出河州,宋军占领河州,命景思立驻扎。至此,陷于吐蕃三百年之久的熙、河二州才为中原王朝所控制。
熙宁七年(1074年)二月,木征邀结董毡部将青宜结鬼章入侵河州,景思立轻敌冒进,被诱至踏白城,军败而死,木征复围河州。王韶从京城开封回至兴平,得知河州被围消息,与李宪日夜疾驰熙州,选兵二万驰援,进至宁河(今和政县),木征知援兵到,拔兵而去。而王韶以兵循西山,即从宁河出发,经牙塘关,再出槐树关,过大夏河,入卧龙沟,翻山绕出踏白城后,焚烧2000余帐,杀7000余人,获牛马8000余头。自是木征势衰,不得已率酋长80余人降宋。木征被送到京城,宋神宗封为荣州团练使,赐名赵思忠。熙河之役的胜利,使帐落分立的吐蕃归于中原王朝统治之下,对宋朝对付辽、西夏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,同时宋朝开拓、经略熙河,对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,起到推动作用。
来源:《积石山史话》